在当年互联网「反低俗」的背景下,文件起草者大概只是追求把所有有「低俗」嫌疑的情节悉数丢进一个要删除的口袋里,它的实际执行尺度可粗可细。其中,像「易使人产生性联想」「过度惊吓恐怖」「引人模仿的方式表现打架斗殴」「宣扬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之类罪名,想要冠给绝大多数影视作品都找得到相应的说辞,但带有相关嫌疑的节目至今也不少见。而「算命、看风水、占卜」「表现或隐晦表现性行为」「仅用肢体掩盖或用很小的遮盖物掩盖人体隐私部位」「以成人电影……挑逗性文字或图片作为视频节目标题」等情节,在此后热播剧中都曾出现,并未立即导致相关剧集下线。
· AV女优本人出演曾是网剧《屌丝男士》一大卖点,直到它播出两年后才被审查删除
但「婚外恋」的罪名可能不太一样,因为观众的好恶已经变了。90 年代让爱做主的编剧们很少意识到,他们的创作是基于男性视角,无论他们在作品中如何美化那些敢爱敢恨的女人,都没能反映现实中女性的想法。当年主流的电视剧观众 —— 30 岁左右的妇女看到这些作品,心态多半是矛盾的。一方面,她们「经人介绍」而结婚,搭伙过日子,缺少浪漫爱情的体验;另一方面,对婚外恋的正面描写又始终是对她们生活秩序的一种冒犯。十多年后,主流观众换成了下一代,此时 20-40 岁的女性,在青春期经历过恋爱,对其看法反而变得更为现实。同时,社会财富的性别分配也发展得更为不均。2018 年,密歇根大学学者王政接受采访时给出了一组数据:「上世纪 80 年代时,中国女性和男性的收入比例是 80 比 100,但在过去的这几十年里,下降了 20 多个百分点。」虽然没多少人愿意直接说出口,婚姻的经济考量权重在事实上提升了,与之同步的是第三者的可恶程度。而互联网的普及也给这些女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声渠道。2007 年,豆瓣网上第一个由女性抱团取暖的大组「小小女人帮」就在其组名中注明「男 3 勿进」,把第三者划为女性公敌。紧随其后的「打垮小三」小组至今也已聚集了 6 万余正室原配。
上有政策号令,下有观众呼声,再高举「真爱至上」只会招来反感和投诉,婚恋剧的人物设定终于反转。2009 年热播电视剧《蜗居》的女主角海藻,恐怕是最后一个中性形象小三。在她身上,有少女对待感情的天真,也有面临现实压力无奈的抉择。一年后,《回家的诱惑》登陆湖南卫视,这个豪门少妇惨遭出轨,策划复仇收获真爱的故事收视率最高达 5.19%,仅次于《还珠格格》,是 2000-2017 年中国大陆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此后的国产电视剧中,坏小三层出不穷,如《婚姻保卫战》中靠着柔弱企图上位的「职业小三」张瑾、《守婚如玉》中的嚣张小三华莎。而这些小三在故事最后都悉数败下阵来。到了今年的《三十而已》,终于退化产生了史上最废小三林有有,她没工作没事业,只会死缠烂打。原配顾佳则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连颜值都更胜一筹。
· 《三十而已》中的小三(左)与原配(右)
尽管舆论早已转化为「不婚不孕保平安」,人们仍然热爱看到电视里的小三一次又一次不幸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86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