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好色、软骨头、拍马屁,却比苏轼更洒脱 | 高级的人无需装优雅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
824年12月25日,长安,“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长安去世。此时他才五十几岁。
还没到四十岁,他就已经牙齿摇落,两只眼睛白茫茫的看不清东西了。
很多人对韩愈过早去世有很多猜测,说他是因为吃了太多硫磺。但正史中,对韩愈的这个死因是避而不谈的。大概是因为他的死,不符合儒家对“圣人”的要求。
确实,韩愈自幼就是以儒家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他的文章,气势雄奇,充满浩然正气,是初中语文课本必选篇目,文名甚至列于苏轼之前。
公元768年,李白逝世后的第六年,新一代文坛盟主韩愈出世。
但这个奇才的出生,并没有给家里带来什么好运。
相反,他出生才一个多月,母亲就去世了,三岁时,父亲也走了。
死了双亲的韩愈只能投靠堂兄,但堂兄也在韩愈十几岁时就遭贬官抑郁而死。好在堂兄留下了一个坚毅果敢的堂嫂。
在寡嫂的照料下,韩愈才终于长大成人。
韩愈自小天分奇高,七岁就能“日记千百言”,十三岁就出口成章。
那时的唐王朝,刚刚从安史之乱中苟活下来,整个国家支离破碎,民生凋敝。
“我年十八九,壮志起胸中。”
生在乱世,穷困潦倒,丝毫不影响十八九岁的韩愈胸中豪气万丈。
书读得多,不一定就会考试。韩愈胸有万卷书,考了十年,也蹉跎了十年,没有捞到一官半职。
当时虚华的骈文盛行,学子作文章,只求用词华美,对偶工整,用典丰富。至于文章的实质内容,反而在其次,更别说写出什么经世致用的道理了。
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胸有救国之志的韩愈不能容忍。
在三次进士考试中,他都坚持写经世致用的“古文”,拒绝绮丽好看的“骈文”。当然,每一次都落榜了。直到第四次,韩愈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主考官陆贽,才考中进士。
这是他孜孜不倦考了六年的结果。
唐代的进士并不能直接当官。
要当官还是要经过吏部的博学鸿词科考试。
这一考,又是四年过去了,韩愈每一次都名落孙山。
从19岁考到29岁,当年那个怀揣报国大志的白马少年,已经到了“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的窘境,被生计逼得不得不去跑关系了。
他一连写了两封信给当朝宰相,都石沉大海。
第三次,他直接带着信跑到宰相府门外,直接被守卫当乞丐赶走了。
“蹉跎颜遂低,催着气愈下”,屈辱和贫困折磨着骄傲的韩愈。
他心灰意冷,卷铺盖回老家了。在离开长安的路上,韩愈遇到了一个人,他手上提着两只要进贡给皇帝的小鸟,大声呵斥着路人回避。而路人不仅恭敬地退到两旁,甚至不敢直视。
自己满腹诗书,竟然比不上两只鸟。读书万卷,不如两只鸟 !
现实沉重打击了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