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好色、软骨头、拍马屁,却比苏轼更洒脱 | 高级的人无需装优雅(4)
贫穷就像一副枷锁,它会让人像动物一样被原始的欲望折磨,让他在权力和财富面前卑躬屈膝。韩愈就是带着这个枷锁的人。
他穷怕了。
他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即使写肉麻的拍马屁文章,也不介意。
元和九年,动荡三十多年的淮西再起争端。
百官畏畏缩缩:“陛下,这场战太耗钱了,还未必有胜算,连年战事已经是民困兵疲,不如先由他去。”
只有韩愈站出来了:“陛下,臣请求将那些主张和谈的人问罪!淮西连着山东河北,关乎大局,若让三股叛军合流,后果不堪设想,中兴大业,在此一举!臣愿请战!”
韩愈的话正合唐宪宗的意:“好!那朕就任你为行军司马,随裴相出征!待尔等凯旋,朕必出城相迎!”
三年后,淮西传来捷报,功臣韩愈随裴度回到长安,韩愈奉命撰写平定淮西的碑文。识相的韩愈,自觉地将所有功劳都归给宰相裴度和大将韩弘,但对立下首功的李愬却一笔带过。
作为回报,韩弘送给韩愈在今天约合20万人民币的丝绸作为润笔费,而在后来佛骨事件中,也正是因为有了裴度力保,韩愈才得免一死。一篇碑文,名利双收,不得不说韩愈真是详略得当,妙笔生花。
后来虽然因直言进谏,触犯龙威,被贬潮州。但韩愈马上就认清了形势,人还未到潮州,就开始上表给皇帝承认错误,反复陈述自己的可怜境遇,同时把唐宪宗说成是千古难逢的明君,现在的大唐是“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
据说唐宪宗收到韩愈的奏表后非常受用,马上就想原谅他,只是后来因为朝中有大臣从中作梗,才未能成行。
晚年的韩愈,为了维持在京的奢靡生活,还专门替人写墓志铭,且收费奇高,一篇文章的稿费相当于他八个月的俸禄。
拿人钱财,就要说人好话。好话说多了,就难免有违心之论。
比如他曾在《衢州徐偃王庙碑》里写下:
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
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诸侯,出于仁义。
文中的主人公,是意图割据一方的奸臣徐偃。但韩愈为了润笔费,不惜违心地把他的野心称为出于仁义。
一天,韩愈又在书房中写着他的马屁文。
仆人突然来报,门客刘叉不辞而别,还顺带偷走了韩府的很多钱财,并且留下了一张纸条: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
意思就是,你这些钱都是拍死人的马屁得到的,不光彩,不如就送给刘某当寿礼吧。
清代大思想家顾炎武这样评价韩愈:“韩文公如果不写这些阿谀奉承的墓志铭,那他真是文化界的泰山北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