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底层逻辑,绝非“攻坚克难”或“指哪打哪”!(3)
1959年,在《明日的里程碑》一书中,管理大师杜拉克便提出“知识工作者”的概念,知识工作者是不能被督导的,管理者只能协助。同时,知识工作者们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觉追求效益。
如果你还习惯于让员工“指哪打哪”,集中精力“攻坚克难”,这显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甚至是在“克隆复制”。将轻松的创新文化用规章制度可持续地营造起来。
至于创新要形成小团队组织,要形成物理隔离,要有有效的技术措施,在此就不赘述了。有的公司总部在上海,把研发团队却放在广州,这样的做法已经较为普遍了。想要多说一句的是,不少企业都存在“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对行业的深层次了解。在了解不透的情况下,此时却要有所作为,导致不切实际的决策行为发生。部分管理者看似说的都对,没一句错的,但却成为说了算的“外行”。在这种情况下,请给创新者多一些温暖的肯定,多给一些试错的空间——这样,创新的土壤才会越来越“肥沃”。
2
同时,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创新本身是具有偶发性的,你只能增加创新成功的概率。你能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提供增加创新成功概率的条件。
那么,怎么样才能增加创新成功的概率呢?笔者认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有包容之心,要能容得下下属的“奇思妙想”,要能容得下下属的“怪诞乱离”。比如下属有个好点子去给上级汇报去,话还没说完,上级就发表意见给否决了。或许下属已经研究了好几个月,下属查阅资料做了大量研究,而上级从来没有深入研究过,全凭当时综合判断的感觉,一句话打发了,很多创新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