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海淀六小强资深教师聊天,她让我看到了“鸡娃派”从来不说的另一面(7)
“上海好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现在都很难约到,要等很久。但好的专业人士,真的很有帮助。我第一次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时,受到了很大震动,目睹心理医生跟孩子的谈话,才恍然明白真正充满接纳的交谈是什么样的,她对孩子的那种理解,令人感动,也令人惭愧。
我想,如果我们早一点带孩子去,也许就不用吃药了。”
写这篇文章时,我才想起在B站看到过一个谈青少年抑郁问题的短片,拍摄者是三个人大附中的00后,片名叫《灯火之下》。
英文名更有意味:Under the Brilliance,可以翻译成“被辉煌、才华所遮蔽的”。
片子借一个患抑郁症的高中女孩纯子之口,表达抑郁患者的心声,深入到她真实的状态、遭遇的误解,以及治疗与反复的过程。
短片的三位主创,还做了一系列调查研究:走访抑郁症患者、咨询心理专家、发放问卷、分析数据。
在署名为“严慌慌”的一篇对三位00后主创的采访里,短片拍摄小队长石宗华说:“因为我周围确诊精神疾病的朋友还挺多的,加上我从小住在北大六院附近,那是全北京最好的精神病院,我就对这个话题就比较敏感。”
当然,未必是六小强的孩子抑郁的就更多,也很可能是,一线城市的家长“对这类精神疾病的了解更多,孩子的就诊率也较高“。
而很多其他地区的家长,由于对“抑郁症”了解的匮乏、不理解,导致孩子延迟就诊,直到出现自杀倾向时才意识到严重性。
如今的教育内卷,浮躁偏执、被算法绑架、捆绑人们的注意力来交换金钱的社交媒体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真是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