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我居然看到了这样的教育(2)
▲图片为一土课堂,来自三年级春天老师晨犀记录。
教学是真正在启发探究,,也特别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我听了三年级的数学课,讲的是除法,从画一画说一说“把 60 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开始,每个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一直积极参与,不断深入思考,自始至终没有间断,真的让我见识到什么是数学思维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当老师发现“60 除以 2,600 除以 2”这样的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学生虽然都会算,但是不能解释计算时“补 0”背后的原因时,于是就把这个看以“简单的问题”拉得很长,环环相扣,不断深入,引得学生不断发问、思考、辨析、实物验证、合作探究,不游离,不散乱,始终聚焦于算法背后的道理。说真的,老师问的问题,看似简单,许多我也不知怎么回答。
课堂没有强制的灌输,只有不断启发、探究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活跃与安静、自由与规则之间的转换,迅速、自然、恰到好处。上课 5 秒倒计时开始,我身边的两个学生还在看漫画书,1 秒钟时,迅速把书放进桌凳,中间再无偷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下课一结束又快速取出来看。
课堂上,学生的身体虽自由自在,但注意力却高度集中,既能迅速切入讨论,又能瞬间安静倾听,动若脱兔,静若处子,一切转换都是那么自然流畅,老师基本上无须刻意维持课堂纪律。
一土的小组合作学习水准很高。在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孩子们能根据要求随即展开合作学习。一个孩子讲完了,另一个接着来,自然大方,好像配合默契的老友。
一个学生讲时,小组其他人都在专注地听,并能清晰地回应不同观点。老师在学生合作时,会悄悄地走到不同小组旁边,听一会儿,很少直接介入,必要时用很小声音与个别学生交流,生怕惊扰到其他同学,一切都在有效安静地进行。现在我们许多学校也在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但总体感觉形式太多,评分竞争太多,没有真到回到学习内部,探究学习中的真问题。
▲图片为孩子们在上英语课,来自英文外教Michael John晨犀记录。
教师能关注到每个人,有针对学生个性与能力差异的个别化教育方式。教室里,不仅是踊跃发言的孩子受到关注,那些沉默的,说话少的孩子也能得到不一样的教育。
有个男孩很少发言,当老师问完了一个问题后,他小声说,我知道答案。老师让他说出来,他表示不想说。老师说,“如果不想当面说,可以告诉你身边的同学,让他帮你说出来。”他说,“我也不想。”这时,老师就走到他身边蹲下身来说:“那你悄悄地告诉我。”这个男孩就贴着老师的耳朵,告诉了他答案。
在一土教室里,除了授课主讲老师,都配有助教,助教时刻洞察每个孩子的课堂表现,以他人不太容易发现的方式,去支持每个孩子的学习。
一位曾在公办学校工作六年的老师告诉我,在原来的学校她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考试、排名和日常管理。在一土,他天天在思考,每个孩子的不同、遇到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培养。
每个教师都很真实、友善,都在专注热情地做事,看上去都像马斯洛所讲的那种有“自我实现”需要层次的人。一土学校,有四分之一的外籍教师,也吸引了哈佛、清华等国内优秀的毕业生任教。这些老师心中有爱,干练,沟通能力强,充满热情,善于研究和解决新问题。
有一位曾在大学教书的老师说,自己现在工作量是大学的十倍,但在一土,自己的心灵更自由,职业幸福感更强。两位中午陪同我们的年轻老师还有上面说到的数学老师,下午匆忙告别,要赶往福州,参加佐藤学主持的一个学习项目,对于专业研究,他们似乎有着天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