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我居然看到了这样的教育(4)
▲音乐课上,Joy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图片来自Joy Stuhr晨犀纪录。
三、学校的教研团队异常强大。
在一土,有一部分老师不上课,专门做教研。他们有时在教室里听课,观察教师和学生,开发评估工具,协助教师解决教学教育中的问题。他们还要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标准,以及不同时期的教学任务,及时研究开发各类课程。
作为一所新学校,这样的教研团队,对学校一开始就能实现高品质办学提供了专业化的精准支撑,也带动学校中的每个人变得特别有创新力和行动力。
教研团队还能链接到国内的高端资源,寻求专业支持协作解决问题。我去的当天,就有两位教师遇到了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现实问题,所以特请北师大刘文利教授到学校,研究分析孩子的问题,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四、因为对一诺和一土教育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一土学校形成了一个有信念、有共同目标追求的育人共同体。
一土学校能吸引这么多国内外优秀的人加入,与一诺个人的魅力、影响力密不可分。一诺在一土既是一个真实的人,也是一种精神召唤。这些因为认同而来的人,本身就带着“发动机”,非常有力量,自身素质和人格整合都非常好。
一土教师的这部分“原始优势”,非一般学校后期短时培训所能达到。因为教师从来不只是用专业知识来教育人,而是用整个的人来影响人。教师自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比采取什么方式培养人更重要。
在育人共同体中,除教师外家长也极其关键。家长的理念素质如何,对学校教育理念是否认同,也决定学校能不能完成复杂的育人任务。
能把孩子送到一土的父母,相信也是对一诺和学校办学理念认同的父母,父母自主作了选择,就能承担更多的责任,愿意与学校一起,保持一致性,实现家校共育。一土学校三年搬了五次家,没有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土PTA,也是“一土村委会”的日常。
当然,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也是共同体获得活力和支撑的一部分。一土作为一所新理念学校,寄托着一些教育界和其他不同行业精英对改变教育的新期待,很多人愿意走进一土,去为这所可能带来重大变革的学校做事。
一土的成功还有很多原因,比如具体教育行为与理念系统的高度一致性,一土提出的理念、培养人的目标,都能通过具体的项目、课程、教学方式来落地。而不像有些学校,理念不断翻新,改革项目频出,但就是浮在表面,无法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