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建构、运动、探索......这些游戏在博物馆里也能玩? | 玩在博物馆(2)
迈克尔·斯波克(Michael Spock)担任馆长
过去,藏品和标本都被锁在柜子里,只有通过阅读、听解说或者参加馆内教育活动才能知道藏品背后的故事。但是大段的文字和缺乏生机的藏品并不足以吸引儿童去主动了解。
他曾举例说:“其实一副简单的爱斯基摩人的护目镜能告诉我们的有很多,在北极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只有眯着眼睛才能在极昼耀眼的阳光和白色冰雪反光下看清事物,这才发明了护目镜;通过护目镜孩子们还能知道爱斯基摩人的手艺如何、甚至他们的脸型是什么样的。但是当护目镜被锁在一个玻璃盒子里时,即使旁边贴着一张标签说‘雪地护目镜不是在博物馆被人观看的,人们用这个工具去看见更多’,护目镜自己也无法说出背后精彩的故事。”
让孩子亲自体验爱斯基摩人的护目镜
如何才能产生互动呢?
馆长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应用到了馆内展具的设计当中,根据儿童的特点首创了“互动型展览”形式。
在他的带领下,1964年的第一场互动型展览—“猜猜里面有什么?”(What's Inside?) 诞生。在这个展览中,“不可触摸”的警示语被撕掉、孩子们可以任意选择展具并与展具互动。
为了让孩子们可以更好的与展具互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将展具用全新的视角进行了设计。例如,博物馆展示了抽水马桶、棒球、烤面包机等物品的剖面,这样可以向孩子们介绍他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背后的科学和工程原理。
斯波克相信孩子们应该通过做、触摸、听、闻和品尝来直接接触真实物体。如此一来,孩子们可以更轻松地上手操作,玩耍体验,学习探索。
儿童在“猜猜里面有什么?”展览探索展品
这次改革的更加创新之处在于,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不仅仅在单个展具上做出了互动创新,更是在馆内各个区域设置了不同类型的游戏,让儿童在一个大型的游戏氛围中体验和参与。比如,整个展览以城市街道的横截面为特色,孩子们从可以馆内设置的“下水管道”进入,弯腰穿过错综复杂的线路,再从一个沙井爬出来,去检查上面的停车表、电车轨道和正在运行的汽车。
这座游戏化的博物馆和之前仅利用藏品讲故事的博物馆截然不同。全新的展览非常受欢迎,以至于本来只计划展出6个月的展览居然持续了5年之久。以上设计践行了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直至今日,基于“游戏理论”来设计展览展项的方式一直保留,成为了该博物馆策展人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