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买椟还珠——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3)
1949年以后大学古代文学教学,除了原来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外,又将政治的正确性放在首位。思想上以阶级性和人民性为原则,艺术上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标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艺术价值进行重估。政治上的进步与反动才是关键,艺术上的优劣倒在其次。很长一段时间里,课堂上与其说是进行古代文学教学,还不如说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尽管极左思潮早已成为过去,但中文系古代文学课堂上,“宏大的叙事”还是照样进行,“高屋建瓴”的阐释一如既往。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讲到辛亥革命以前的近代文学,教师勾勒古代文学发展的曲折历程,讲解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低谷,学生了解各朝代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知道哪些作家是现实主义,哪些作家是浪漫主义……看起来非常“系统”和“科学”,实际上这种“高屋建瓴”不过是“浮光掠影”。“浮光掠影”式的跑马观花,一个学期四五十节课,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七八百年的文学扫一眼,老师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算是“到此一游”挣得了学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混淆了古代文学的“治学”与“教学”,很少考虑古代文学自身的特点,也很少考虑现在中文系学生的实际水平。七八十年前中文系大学生,有的上大学之前受过私塾教育,有的熟读文史经典,有的可以写出漂亮的五七言律,对于古文基本不存在阅读障碍。他们已经诵读过大量古代文学作品,上大学后再通过老师将各知识“点”连成“线”,以文学史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有其合理性。那时候中文系学生国学功底较深,大学也完全实行精英教育,胡适在本科生中讲“整理国故”的方法,在课堂上还能赢得满堂喝彩,这除了胡先生的方法让人耳目一新外,也说明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能与胡适“心心相印”。与当年学生的古文功底相比,如今学生水平差了一大截。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文系学生水平没有做过调查,后三十年我在大学先当了近十年学生,接着当了二十多年先生,对这一时期大学生古文水平比较清楚。这些大学生上古代文学之前,他们所读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仅限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大多数人不能阅读古文,不少人即使参看现代注释也看不懂古代诗文。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还以文学史为中心,只是海阔天空地讲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或只是泛泛地讲什么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学生即使把文学史背得滚瓜烂熟,即使次次考试都得了满分,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仍然了无心得。
民国时期古代文学教学中虽然重视文学史,但从1938年朱自清主持拟订的《部颁中国文学系科目表》看,民国政府教育部向各大学下发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有:“中国文学史”分为四段,三、四年级连上四个学期,每学期3个学分,共12个学分。“专书选读”同样连讲四学期,分别选讲传统的经史子集,共12个学分:“专书选读(一)”(选讲一种经书)、“专书选读(二)”(选讲一种诸子)、“专书选读(三)”(选讲《史记》或《汉书》)、“专书选读(四)”(《楚辞》、《文选》、《杜工部集》或《韩昌黎集》任讲一种)。还有“历代文选”两个学期,共6学分,“历代诗选”两个学期,共6学分。仅文选和诗选的学分就与文学史一样多,加上“专书选读”课,所用的课时多文学史一倍。选修课有:“词选”2个学分,“曲选”2个学分,“小说选读”3个学分,“戏曲选读”3个学分。各种作品选讲所用的学时接近文学史的3倍。另外,必修课中还有2学分的“各体文习作”,规定“专习文言”,选修课中各有2学分的“诗习作”和“词习作”。[17]
今天中文系本科公共课和其他课程挤压了古代文学许多课时,不少大学中文系本科古代文学必修课只上“中国文学史”,砍掉了“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作品”只是在文学史课堂上附带讲到。有的任课教师要求背一点作品,有的教师可能不要求背,这样,学完了唐代文学史却没有系统读过李白、杜甫选集的人绝非少数,学完了明清文学史没有读过《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的学生大有人在。每年研究生招生面试时,考生除了文学史外很少读过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对很多经典名篇也都只是“听说过”。对于古代文学原著,中文系不少学生既没有能力读懂,也没有兴趣去读。没有兴趣的原因是品不出味道——尝不出肉的滋味还喜欢吃肉吗?目前,校方没有规定讲“历代文学作品”,教师不重视讲“历代文学作品”,学生很少读“历代文学作品”,整个古代文学的教与学都浮在表面。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史”,虽然同为人文学科,虽然看起来都是“中国”和“古代”,但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知识特征。学习中国古代史,熟悉安史大乱中马嵬驿兵变的细节,学生不能也无须去“诵读”历史事件,但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读“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不仅需要“知道”当时历史背景,还需要“重构”当时马嵬驿的场景,要“体验”诗人对这一悲剧的感情,更要“感受”此诗的诗艺与诗境。学生要从纸面的文字体味纸背的诗情,要从诗歌的音韵走进诗人的心境,所以学习古代文学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情感的浸润。古代历史事件只有冷冰冰的时间地点,古代文学却饱含着喜怒哀乐的情感体温。学习古代文学就是与古人进行情感交流,古代文学的常识需要记忆,古代文学作品则需要体验,只有情感和审美体验才能“激活”古代文学作品,所以“常识”服务于“体验”——让情感体验更深刻,让审美体验更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