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买椟还珠——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5)
课堂下编写文学史可以名利双收,选注作品选则吃力不讨好;课堂上讲文学史可以尽情挥洒,给学生以渊博、恢弘、新颖的良好印象,讲作品选则受文本限制不得随意发挥,没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深厚的功底只能老生常谈,所以讲文学史容易出彩叫座,而讲作品选很难藏拙取巧。无论是课内课外,无论是编还是讲,教师无疑会选择“以中国文学史为经”。“文学史著作既然是‘史’”[24]——文学的历史,“以中国文学史为经”也就使古代“文学”教育变成了古代“史学”教育。
我们抽样统计了全国十所著名综合性大学(少数大学中文系没有在网上公布课程设置,如浙江大学),只有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开设了古代文学作品选,其他八所大学只开设文学史课。统计的十九所部属和省属师范大学中,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三所学校开设了古代文学作品选。在开设了古代文学作品选的五所大学中,又只有安徽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作品的学时超过了中国文学史课的学时(参见附表)。只开设中国文学史的课程的院系,主讲人自然也会程度不同地涉及到古代文学作品,但多是以文学作品来阐述文学史进程,作品选只是文学史的“参考”和“例证”。从统计的情况来看,我国内地各大学中文系重中国文学史而轻作品选的倾向十分明显。
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外,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整套学术话语系统,所搬用的整套理论范畴,也不适宜于分析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以它们分析古代文学作家作品,就像用圆规来测量直线的长度一样扞格难通。恰如将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样,现在许多学生一提到屈原、李白,就说他们是“浪漫主义诗人”,一说到杜甫、白居易,就称他们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有不少文学史把庄子也说成是“浪漫主义作家”。听到这些似是而非的定性评价,李、杜等人要是死而复生一定觉得莫名其妙,我们看到这些标签同样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浪漫的诗人”不一定就是“浪漫主义诗人”,前者是指一个人的气质个性,后者是指诗人特定的创作方法。称屈原、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完全抹杀了他们各自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使学生无法理解这些伟大诗人的诗心、诗境、诗艺、诗语,修完了古代文学课程仍然无法体认古代诗文的“神”、“理”、“气”、“味”。
现在学生对古代文学“读不进去”,其根源在于教师“讲不进去”。我们四五十岁这代大学教师,大学时古代文学课堂上听到的不外乎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意境优美”、“情景交融”一类陈词滥调,更年青一代教师在大学课堂上听到的另加上了一些花哨名词,如“精神分析”、“结构主义”、“新批评”。这些东西与我们先人的诗、词、曲、文、小说有什么关系呢?难怪鲁迅曾经感叹:“《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作品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25]沈祖棻《宋词赏析》这类著作,今人觉得它们不够“学术”,既没有多少人“愿意”写它,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写它。自己常常扪心自问:我懂得陶渊明、李白、杜甫的“伟大”吗?一个连平仄都弄不明白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又如何欣赏涪翁诗深折透辟的笔致和拗峭奇险的韵味呢?
我们要重拾中国古代的诗学和文章学,以古代的诗学分析古代诗歌,以古代文章学分析古代的文章,将汉人的还给汉人,将唐人的还给唐人,只有这样,我们学生对古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学技巧,才会有深心体贴和细腻感受。系统学习西方的文论和美学,然后在与西方的比较中认识古代文学独特的艺术价值。如果只用单一理论体系和范畴,分析我国古代所有文学作品,那就像用同一把钥匙开所有锁一样愚蠢,它使我们既不能了解西方文学,更不能读懂我们的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教学上以中国文学史为中心,将古代文学变成了特殊的“史学”,现在当务之急是要“从以文学史为经”变为“以文学作品为本”,在课堂上重新回归文学本位,从当今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应该倒转现行的课程设计:不再把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史参考资料”,而应让“中国文学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辅助教材”。在选择古代文学作品时,同时兼顾古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尽可能选各个朝代、各种文体的代表作,选讲那些至今仍有旺盛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另外,而要真正让下一代深得古代文学精髓,在讲析古代文学作家作品时,开始最好暂时“悬置”西方文学理论范畴,用古代诗学和文章学来分析古代诗文。不仅应当重开“历代作品选讲”,而且应该重开“古诗文习作”。这样,中国古代文学才不是一种死的“遗产”,而是一种仍然活在当下的文学;下一代或许能承续中华几千年的文脉,能将古代文学融入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建构之中。
附录:中国内地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设置概况表
学校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设置情况是否设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备注
北京大学总计192学时否
复旦大学总计216学时否
南京大学每周上3学时否
中国人民大学每周上3学时否
武汉大学总计216学时否
中山大学总计204学时否
厦门大学总计180学时否
南开大学每周上4学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总计108学时。
山东大学总计160学时是,《先秦文学作品经典精读》、《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经典精读》、《唐五代文学作品经典精读》、《宋元文学作品经典精读》、《明清近代朝文学作品经典精读》,每段32学时,总计160学时
兰州大学总计288学时否
吉林大学总计192学时否
四川大学总计288学时否
北京师范大学总计256学时是,《中国古代文学原著精读》二学期,总计64学时
华东师范大学总计144学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二学期,总计108学时
华中师范大学总计204学时否
陕西师范大学总计357学时否《文学史》和《作品选》合在一起讲授
西南大学总计324学时否
东北师范大学每周上3学时否
广西师范大学总计248学时否
安徽师范大学总计102学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学期,总计204学时
首都师范大学总计306学时否
湖南师范大学总计204学时否
河南师范大学总计284学时否
华南师范大学总计176学时否
云南师范大学总计138学时否
贵州师范大学总计288学时否
山西师范大学总计153学时否
河北师范大学总计288学时否
重庆师范大学总计288学时否
哈尔滨师范大学总计252学时否
吉林师范大学总计216学时否
参考文献:
[1]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 学务纲要 [M],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204页。
[2] 林传甲. 中国文学史 [M],北京:武林谋新室,1911年,第1页。
[3] 张百熙. 奏筹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 [M],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4页。
[4] 林纾. 春觉斋论文 [M],《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合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46页。
[5] 姚永朴. 姚永朴文史讲义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6] 侯体健. 为问少年心在否,一篇珠玉是生涯——王水照教授访谈录 [J],《文艺研究》,2008年第6期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中国文学史(三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版。
[8]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 中国文学史(四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版。
[9]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M]、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M]、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10] 、[11] 朱自清. 部颁大学中国文学系科目表商榷 [M],《朱自清全集》第二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年,第 392页、第392页。
[12]、[13]、 [14]、[15] 郑振铎. 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 [M],《郑振铎全集》卷五,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288页、第285页、第288页、第287页。
[16] 郑振铎. 中国文学研究者向哪里去?[M],《郑振铎全集》卷五,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309页。
[17] 参见《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98—401页。
[18] 参见程千帆. 宋词赏析后记 [M],沈祖棻《宋词赏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9] 余冠英.读中国文学史稿[M],《古代文学史杂论》,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14页。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6月6日。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审定《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21] [24]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第5页。
[22] 章培恒.导论,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45页。
[23] 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
[25] 鲁迅. 叶紫作《丰收》序 [M],《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第220页。
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