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思考(4)
新时代为中国特色教育学核心概念的创生提供了新的问题域,这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核心概念重构的根基条件。教育话语要有现实敏感性,对已经逐渐凸显出来的教育问题,要构建新的概念或新的内涵对其进行解释。要用新的概念或新的内涵解读和阐释新时代教育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解读和阐释普罗大众最为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解读和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性问题。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就是构建一种应对新时代中国教育问题、满足人民对于教育的新需求、破解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要来自于中国教育实践、用之于中国教育实践,在内涵和外延上要能包涵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现象、新问题,能够解释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现象、新问题,要能推动实践的发展、理论的进步,促进人的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构建起来的核心概念对于中国新时代教育实践要具有概括力、解释力和适用性。
(四)教育学核心概念嬗变与重构的学科逻辑
1.教育学具有整合性,教育学核心概念的嬗变与重构要遵循学科逻辑
教育学不像数学、物理学、哲学、社会学那样有一套专门的、独立运用的概念,教育学的概念来源广泛,教育学概念体系是通过对多学科概念进行整合形成的。教育学通过整合的方式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现知识的大融通,“采取综合教育方法来应对社会、道德、经济、文化、公民和精神等多个层面”[8]。教育学通过对多学科研究成果及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秉持兼具多学科品味的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对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进行整体性思考,教育学核心概念的嬗变与重构有其自身的学科逻辑,按照教育学科逻辑探索、总结、表述教育规律。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教育学需要不断扩大边界,人的边界就是教育学概念的边界,只要是关涉人的学问,都是它要观照、吸纳、运用的。教育中不存在局部的、某个学科类型的“经济人”、“社会人”,教育要实现对人的全覆盖,教育中的人包含作为人的一切层面。每个人都是以身心全部进入教育并在身心诸方面接受教育影响,这就决定了教育学必然是一种整全性视角,要整合其他单向的、局部的、零散的研究人的学科的成果,借用、整合其他学科概念,进行知识的融通与融合。
2.整合与人相关学科的概念重构教育学核心概念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外延
教育学是关于教育人、培养人的学问,教育的对象是人,目标是培养整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只要是与人相关、研究人的学科内容皆可被整合进教育学之中,如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除此之外,教育学还将一些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整合进教育过程,并将其作为改进教育手段的方式,如教育学不断吸收整合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成果以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教育学不过借用了自然科学的假设和方法,应用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里面已经树立的基本概念。有如医学应用了生理学、内分泌学的概念以建造身体;工程学应用了力学、数学的概念以建造机器,教育学应用了生理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概念以建造人格。”[9]教育学概念以“教育+”或“+教育”的方式整合其他学科概念,将其打上“教育”的标签,由此形成一系列表述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概念,并赋予其特定的内涵,如教育文化学、教育经济学、互联网教育、教育大数据等。教育学也不是不加修正地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而是在使用的时候按照教育学的视角、观点和立场,从育人的立场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将其中与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相关的内容加以整合,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与确定性的外延,将其创制为教育学概念。
三、中国特色教育学核心概念的重构
当下,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新现象、新问题,现有的教育概念已经很难完全做出说明和诠释,需要新的教育学概念和话语体系,进行教育学视角的分析和学理上的阐释。“在不断吸收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成果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各种教育学的概念进行重新的审视和重新定义。”[10]重构或重新定义主要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转换和调整,教育学核心概念内涵的转换涉及对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等认识的深化,核心概念外延的调整涉及教育对象、教育目标的调整与转换。
(一)“为学”话语核心概念的重构
1.教育实践需要重新定义知识
教育学对于“知识”的定义隐含了学校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报告中提出对“知识”的新定义,“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知识本身与创造及复制知识的文化、社会、环境和体制背景密不可分”[11]。这一定义扩充了知识概念的内涵,将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态度等融入知识的范畴,与传统教育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界定相比,知识的内涵明显增加。随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基本内容的知识形态、知识性质、知识的价值、我们拥有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学校教育到底要教什么知识,这个问题需要结合中国教育实践与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以及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重新思考、重新界定。
2.新时代的教育实践需要重新定义学习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改变知识的性质与来源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从规模上看,当前的学习格局变化可以同19世纪出现的从传统的工业革命前教育模式向工厂模式的历史性过渡相提并论。”[12]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成为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推动力,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即时学习、碎片化学习、合作学习、STEAM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进一步颠覆了以“教”为主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非系统学习被纳入学习的范畴,学习的主体由个人拓展到集体,学习目的进一步拓宽,在认知能力之外的自控力、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学习力、共情力都被纳入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什么是学习、谁学习、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在哪里学习、什么时候学习、怎样学习、学习什么等,需要进一步澄清。
3.新时代教育实践需要重新定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