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沉迷的背后:一场青春期的家庭冷战(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发表的《家庭对孩子网络游戏认知、态度、行为的影响研究报告》中显示:在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中,孩子更加喜欢玩游戏,亲子关系越差,孩子在网络游戏上花费的越多,玩网络游戏的频率也越高。
针对留守儿童群体,这个问题更加复杂。“父母管教和良好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缺乏为他们提供识别、判断、控制网络不利影响的外部支持。”中科院院士焦念志表示,“这时候,网络游戏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大。”
那扇门迟迟没有打开,门内的人决定“报复”。
争吵后的那次“在线”,李楠失控了。他把自己存了好久的零花钱全拿来充值,甚至趁晚上李长江睡着的时候,把他的银行卡绑在自己微信上,一口气充了数千元,把自己想买的皮肤和道具都买了。
“谁让他不陪我,还骂我,”李楠承认这一系列行为带有报复的心理,“我之前只是玩玩游戏,从来没有充值过一分钱,而且我还会控制自己每天只玩两把。”
在名为“成长守护平台”的微信公众号下方,有网友留言道:“每次放下手机,想找他们聊天,他们在看手机,每次我玩手机,他们说我就知道玩,我反正无所谓了,爱怎么讲就怎么讲。”这条留言,获得了170多个赞同。
在亲子矛盾的不断激化之下,大额充值、投诉退款这类事情,,成了腾讯成长守护热线比较常见的现象。
张晓京是腾讯成都未成年人游戏服务团队的客服,每日的工作就是根据用户提供的资料,处理涉及未成年人充值的退款申请。这种工作量已经算是少的了,两年前,每发生一笔大额充值,张晓京和她的同事都要打电话进行核实。
张晓京介绍,她和她的同事们共打出超过200万通回呼电话。
韩征说,“这些家庭大都具有一个特点,就是父母和孩子几乎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他记得很清楚,就算是自己在电话里如何好言相劝“要沟通”,但电话另一端的家长们要么怒斥孩子甚至殴打,要么一边哭一边感叹命不好......
“有一些家长并不理解‘沟通’是如何实施的”,一位叫韩茉的客服总结出规律,“他们期望一种更高维度的魔法奇迹般降临在孩子身上,药到病除。”
殊不知,当孩子无法在家庭中获得足够需要的时候,便一定会寻求别处的“救济”。
末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