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的福报,比996还残酷
2021-04-16 06:01:栏目:文学
在中国,学历这道门槛,每十年就要抬高一级。
1999年高校扩招前,本科录取率最多不过百分之三十几,考上大学那就是“天之骄子”[1]。
但是到了2009年,中国授予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总量就达到了1827万和273万,分别是十年前的3倍多和5倍多[2]。想要成为“人中龙凤”,还是要读到博士。
等到了十年后的2019年,连博士居然都开口招收10万+的人[3]。
读博,真的是后浪们的大势所趋吗?
想要入职高校,读博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但在八十年代中国刚开始培养博士的时候,一些人本科毕业、年纪轻轻就做了大学老师,完全不足为奇。
比如,戴锦华教授,1959年出生,23岁从北大中文系毕业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33岁被聘为了副教授。
还有诗人海子,1964年出生,15岁时考上了北大法律系,19岁毕业进入中国政法大学的校报编辑部。
如果说“毕业分配”是这些50后、60后前辈们搭上的便车,那等到90年代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推广开来,后生们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今天的网红老师罗翔,1999年拿了法学学士学位后,就是一路读到了北京大学的刑法学博士,28岁才回到读研时的中国政法大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