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的福报,比996还残酷(3)
先花一年时间坐在教室里上课(修学分),然后再参加考试、证明自己具备了过硬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研究能力,再然后才终于“登堂入室”,请导师给你的毕业论文指一条明路[9]。
费时费力,也费头发和脑细胞,关键是,这样“一条龙”地学习下来,能不能毕业还要另说。
依据教育部的统计,2010年起,中国的学术博士延毕率就在60%的水平高居不下。且以管理学和军事学为重灾区,每4个博士中就有3个没能按时毕业[10]。
想要获得Ph.D.(Doctor of Philosophy)的头衔,不是通过论文答辩就可以了吗,这很难吗?
在已经成熟的学术领域找创新点,这可不是拍脑门就有的事。何况如今,国内高校为了提升综合排名,,都强化了对青年教师、博士和硕士的发文要求。
想要申请博士学位,你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一作”才行。难怪查询全球最大的文献索引数据库WoS,你会发现最近十几年间,中国大陆在顶级期刊上的发文量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
但无论是中英文,C类以上的科研期刊也就这么多,可是每年校内在读的博士却有将近40万。所以博士论坛里大家哭诉最多的,都是自己呕心沥血却始终没人想要的论文[11]。
除了悲惨的发文压力,各式各样的意外也都有可能让读博变成一场“赌博”。种在实验田的菜被偷了、跑了四十个小时的仪器突然断电了……这样倒霉,连你的导师都不一定能捞你回来。
至于选导师,那就更是一件碰运气的事了。有1/5的博士都在Nature的报告里吐槽自己曾遭遇过学术圈里的骚扰、歧视,其中将近一半的学生把矛头直指自己的“老板(supervisor)”[8]。
而且,别以为学校里就没有996。在大学这个“学术工厂”里,博士就是卑微的厂工,加班给导师跑数据、通宵帮师兄做实验,都是很常见的“福报”了。
至于什么克扣工资、恶意打压、搞小团体的不正风气那就更别提了。难怪调研显示,博士这一群体焦虑或抑郁的概率,可以比普通人高出6倍甚至更多[12]。
而且眼下,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象牙塔里辛辛苦苦读了5年多的博士,拿到社会上真的有用吗?
在Nature的报告里,80%的博士生都对前途感到茫然[8]。